广东初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初中教育是义务教育后阶段,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具有承上启下作用,既是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下称“普九”)的重点,又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初中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的高低,对整个基础教育乃至广东教育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在建设教育强省和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引领下,近年来,广东实施义务教育尤其是初中阶段教育取得显著的成绩:一是在率先实现了“普九”之后,又率先实现免费义务教育。二是初中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三是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四是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五是初中办学规模明显扩大。2009年底,全省有普通初中3322所,完中700多所。初中阶段在校生503万人,初中招生规模、在校生规模列全国第一,约占全国十分之一,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大省。

  一、初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初中教育的快速发展,为广东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快速发展,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目前广东初中教育的发展水平依然满足不了群众对初中教育的需求,初中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初中教育的发展水平满足不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初中教育已成为当前广东基础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短板”。

  (一)大班额问题突出,部分地区初中学位不足。2008年,全省初中平均班额为58.53人,班额56人以上的班占初中总班数的52.3%;班额66人以上的班占初中总班数的26.2%(2006年23.4%)。同时,部分学校还存在特大班额,如2007年,全省初中班额80人以上的班数有4932个,个别班额超过100人。

  (二)教学仪器、设施设备等基本办学条件整体不足且水平不高。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教学设施设备相对紧缺、陈旧落后。一是理化生实验室不足。2007年底,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15个市初中学校尚缺理化生实验室约2800间。全省初中校均实验室数量排全国第9位。二是常规教学仪器配备达标率偏低。2007年,全省欠发达地区初级中学尚缺常规教学仪器设备约2.84亿元,缺额占总数的33.6%。初中生均仪器647元,排全国第9位。三是学校体育场地简陋,体育、音乐、美术器械器材紧缺。

  (三)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一是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和本科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7年,全国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7.2%,广东为97.1%,在全国排第21位。全国本科率为47.5%,广东为46%。二是高级教师比例偏少。2007年,全省初中高级教师占4.6%。一级教师占43.5%。全国初中高级教师平均水平为8.8%。

  (四)没按规定执行课程计划,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是课程设置不符合规定。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体育课或非中考考试科目普遍开课不齐。二是初三提前结束新课普遍存在。甚至有些学校在初三第一学期就上完初三所有新课,提前进入复习。三是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过长,学生睡眠时间不够。四是考试次数偏多、偏难。五是变相编“快慢”班。一些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以分层教学为名,将学生按成绩分成快慢班,集中精力抓尖子、抓重点班,出现“重快轻慢”现象。

  (五)初中辍学率偏高。全省初中辍学率依然偏高,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初中辍学率居高不下,且有反复。尽管2009年以来全省初中三年保留率有所提高,但依然偏低。

  (六)初中教育发展水平很不均衡,城市初中变相择校问题依然突出。

  二、影响初中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直以来,虽然学术界对“教育质量”还没有公认的定义,但是,很多因素可以影响初中教育质量的提高,既有基础薄弱、资源不足、人口增长快、发展不均衡等客观原因,也有认识、管理、政策、评价等主观上的原因,这些原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我省初中的教育质量和水平。

  (一)对初中教育重视不够,初中教育的战略地位得不到落实。一是重视的程度有所减弱。1996年实现“普九”以后,部分地方“普九”工作力度有所减弱,初中教育作为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得不到落实。二是一些地方热衷于抓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抓高考成绩,忽略了其他阶段教育,造成初中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三是家长及社会对高考的关注程度远远高于初中教育或其他教育。

  (二)教育资源分配很不均,导致初中教育发展水平欠均衡。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初中教育资源分配很不均衡。

  地区之间教育资源分配明显不均,欠发达地区明显不如珠三角。一是硬件资源分配不均。如2008年,珠三角7市初中生均校舍面积为11m2,其它14个市为5m2,地区之间相差2.2倍;其中粤东4市平均为3.49m2,佛山市为14.7m2(粤东4市的4.2倍)。二是经费分配不均。如2007年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全省平均为3321.17元,其中14市为1796.33元,珠三角7市为6370.87元,地区之间相差3.54倍。三是地区之间教师资源分配不均。如14市初中高级教师占有比例明显不如珠三角7市。

  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农村不如城市。一是校舍城乡之间分配不均。2007年,全省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农村学校为6.5m2,城市学校为8.4m2。二是教师资源城乡之间分配不均。农村初中教师配置标准明显低于城市。三是初中优质学校城乡之间分配不均。如2006年,广州市越秀区省、市一级初中学位占总学位比例为85%,而以农村为主的广州增城市只占25%。四是教育经费城乡之间分配不均。如2005年,广州市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支出3369元,其中农村初中为2641元,只占全市平均数的77.6%。

  县域内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优质学校在办学条件、教师队伍水平及学校管理、教育投入上优越于薄弱学校。而且一些地方为了搞形象工程,片面追求政绩,将本来就很有限的财力、人力、物力集中用于举办少数的窗口学校、示范学校,搞锦上添花,造成原先的优质学校优势更加明显,拉大了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的差距。

  (三)校舍建设滞后于规模增长,部分地区学位供给不足,导致大班额甚至特大班额。全省初中在校生规模由1998年的364万人增长到2008年497万人,增加133万人,年均增长13.3万人。而初中学校只增加355所,如果按2008年初中校均规模1450人计算,实际增加学位51.48万个,缺口81.5万个学位。新增81.5万个学位,如果按“普九”验收标准生均4.6-4.8m2计算,则需补充校舍374~391万m2。

  (四)初中投入不足,且经费来源渠道单一,部分公用经费被用于偿还学校债务,导致学校教育经费更加短缺。一是投入结构不尽合理,初中尤其是农村初中基本建设占比例偏低。2004-2008年,全省教育总支出为4478.06亿元,其中初中教育总支出747.59亿元,占16.69%,而初中教育基本建设支出(41.52亿元)只占教育基本建设总支出(413.77亿元)10.03%。二是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偏低,直接影响初中投入。三是教育经费来源过于单一。取消农村教育费附加、借读费以后,学校经费来源主要依赖于免费义务教育财政教育拨款,经费来源大为减少,据对229所学校问卷调查显示,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只占学校总经费的1%左右。此外,公用经费被用于还债及支付债务利息的现象依然存在。

  (五)教师编制过紧,导致教师数量不足,教师专业不对口,部分课程无法开设。2008年,全省初中生师比为20.13,全国为16.06,编制过紧造成部分学科教师缺乏,如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师缺1.2万人;也造成教师专业不对口,学非所教。对229所学校问卷调查发现,共缺专业教师617名,平均每所学校缺专业教师2.7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班额问题,如大班额问题的粤东地区初中生师比为25。

   (六)“普九”巩固工作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不到位。按照《广东省普及初中阶段义务教育标准》规定,部分县(市、区)初中学位、校舍面积、实验室及仪器设备、辍学率等主要指标达不到“普九”标准,有些县初中阶段年辍学率超8%,有些学校班额超100人,但是,近年来,还没有一个县级政府因“普九”工作得不到很好的巩固而受到上级通报批评或警告、摘牌,或者问责。

  (七)农村教学质量偏低,很大程度造成学生厌学,辍学率偏高。从调查结果分析,辍学原因主要有:1. 学生厌学。2. 大班额甚至特大班额,造成教师超负荷工作,缺少时间批改作业、备课,缺少时间与学生交流思想、作业辅导、心理辅导等。3. 受新一轮“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工资低等对初中学生学习态度产生了负面影响。4. 家庭教育跟不上。

  (八)非户籍人口子女流动性大,导致全省初中三年保留率偏低。受学生不能跨省参加高考、各省高中教材的差异以及各市普通高中招生政策影响,如部分市规定非户籍学生只能申报高中择校,且成绩必须高于当地学生等等,很多非户籍初中学生为了升学,只能选择中途转学回原户籍所在地就读,直接影响了初中三年保留率。

  (九)教育质量评价重结果轻过程,评价尺度单一。

  三、思考与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教育资源尤其是初中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与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在短时间内依然突出,初中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结合广东实际,现就初中教育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快推进初中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必须不折不扣贯彻好、落实好省政府《关于推进广东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要加大城乡教育资源尤其是教育经费、师资、设备等资源统筹配置力度,确保教育资源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缩小区域内校际之间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的差距。

  (二)加大省级对初中教育投入的统筹力度,缩小区域之间教育资源配置差距。一是整合现有省级义务教育经费,统筹安排,取消条块分配,集中力量分阶段解决初中发展的最突出问题,如2007年,集中财力解决CD级危房问题。二是改革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建立由省级统筹安排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缩小区域之间生均教育经费、公用经费的差距。三是扩宽初中教育经费筹措渠道,解决当前教育经费来源单一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偏低的突出问题。如征收教育费附加,在经济发达地区按GDP一定比例提取义务教育经费,由省级统筹安排用于欠发达地区发展义务教育。四是加快“普九”历史债务的清理,由省级统筹偿还,减轻学校债务负担。

  (三)完善初中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和管理机制,确保经费投入。一是进一步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先行先试,出台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地方法规,加强对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和执行情况管理的问责和监督。二是调整各级政府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提高初中教育经费支出占教育总支出比例。三是加强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如增加经费使用透明度,公开年度财政教育预算和支出情况,公开学校经费使用情况等等。

  (四)进一步明确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的责任,依法办学,规范办学。按照政事分开、责权一致的原则,进一步明确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三者在办学过程中的责任和定位,分清各自的责任和权限,如学校举办权与管理权、事权与财权、事权与人事权的划分,实现责与权的统一。真正落实校长负责制,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逐步解决目前中小学校长有责无权的尴尬局面。同时,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建立监督机制,加强对执行国家和省的课程计划、作息时间安排、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等情况的监督,及时通报批评违反规定的地区和学校。

  (五)大力改善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初中办学条件,确保每所初中学校都能达到规范化学校标准。一是坚持“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和确保学位的原则,以县为单位,结合城镇化、工业化及人口发展状况,科学制订2010年-2015年初中发展规划和初中学校布局,一县一案。二是按照规划和布局,一校一策,制订每所初中推进规范化学校建设实施方案,包括每年初中学校改造、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三是分类指导,对于大班额问题突出的地区,现阶段重点是要解决校舍建设,确保学位满足需要;对于学位供求矛盾不突出的地区,重点要调整布局,解决“三室一场五有”等教育设施设备。四是建立办学条件改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及时通报各地办学条件指标水平,省和市设立专项奖励资金,采用以奖代补办法,对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农村初中建设进行奖励。

  (六)加强师资队伍尤其是农村初中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一是调整编制标准,统一城市和农村初中教职员编制标准,并及时补充教师,同时,及时通报批评空编数量大的县区。二是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将教师住房津贴、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纳入社会保险范畴。同时,设立边远地区农村初中教师特殊岗位补贴,鼓励支持优秀教师和大学生到农村任教。三是加强初中教师、校长培训,通过学会或学术交流等多形式搭建服务平台,组织初中教师校长开展业务研讨和交流,提高初中校级领导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实现班子由经验型向专家型班子的转变。四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加强教师校外兼职管理。

  (七)完善招生与考试制度。一是按照免试就近入学和公平原则,积极探索建立合理的初中公办学校学位分配制度。同时,实行“阳光招生”,增加招生工作透明度,取消优质学校招生特权。公布每所学校招生计划、范围、条件、咨询服务电话、录取结果,促进初中生源质量的基本均衡。二是改革初中教育考试和测试模式,转变“以考代练”应试教育模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让学生从“考海”中解脱出来;完善初中毕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真正把学生综合素质作为高中录取的重要依据。

  (八)建立和完善初中教育质量督导评价体系,强化质量管理。

  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初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如建立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评价体系。

  完善质量监控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校内教学质量评价监测制度。二是完善外部教学评价监测制度,发挥教育督导机构的作用,省、市、县各级教育部门建立初中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监测体系,不定期对辖区内各初中教学质量进行监测,并公布监测结果。三是建立社会、家长监督机制。教育部门向社会公布质量监测标准,设立举报箱和举报电话,定期召开社区、家长座谈会和师生座谈会,采取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法,加强对初中教育质量的反馈监督。

  (九)完善普及初中阶段教育督导制度,加强初中辍学的监控和查处。省、市建立巩固普及初中阶段教育督导检查制度和通报制度,建立普及初中阶段教育主要指标监测制度,定期公布各地学位供求情况、校舍供求情况、教师配备情况、学生辍学情况等,并将巩固普及初中阶段教育作为教育强县、强市的必达指标。同时,将初中教育质量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县(区)督学责任区和目标责任制,将规范办学、初中质量监督责任落实到人,按计划对区域内所有初中学校实行跟踪和监督。

友情链接: